第101章 僧兵的由来(1 / 2)

大明海图志 仙和风 0 字 2021-03-22

回到安平后,郑冲命施福、黄承昪将货物卸下,搬至货舱贮藏。自己亲自领着独杖禅师等一行武僧来到安平郑氏水师大营之内,郑芝虎早闻得消息,亲自来接住郑冲等人。

随后郑芝虎将紧邻安平水师大营的一块空地划给一众武僧作为营地,郑冲等人到来时,这里已经搭建起一些帐篷,四周用木栅围了,便先教独杖禅师率领众武僧先在此处落脚。

水师大营内分派来几名营官,负责与一众武僧讲授军规军纪,并操训这些武僧。众武僧虽然武艺高强,但阵仗、军纪一窍不通。不过好在常年在少林院内,也多受清规戒律约束,倒也听命而行。

虽然受军纪军规约束,但郑冲见一众武僧却也毫无怨言,心下暗喜,便向独杖和尚道:“想不到寺中武僧这般守规矩,禅师统领得法。”

独杖却摇摇头道:“此乃少林武僧规矩,从前便有了。”当下独杖与郑冲说起当年南少林武僧抗倭的事迹来。

原来嘉靖、隆庆年间,倭患肆虐东南沿海。那时候大明海防松弛,沿海卫所也因制度腐败、军纪废弛而战斗力极弱。倭寇凭借着制作精良的日本刀及奇诈诡秘的刀法,致使武备积弛的明朝卫所军队难以应敌,江南卫所已成虚设,以致于发生了倭寇六十七人经行数千里,杀伤千人的荒唐事件。大明朝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于是只得征调各地乡兵,少林僧兵就是其中一支最为骁勇的力量。

郑冲也记起此事,各类史籍笔记中记载较多,除《明史》之外,诸如郑若曾的《江南经略》、张鼐的《倭变志》和顾炎武的《日知录》等书中均有记载。

少林僧兵参加抗倭斗争,人数虽然不多,但战果卓著。顾炎武《日知录》中记载: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都督万表檄,御倭于淞江。其徒三十余人,自为队伍。持铁棒击杀倭甚众,皆战死。

这名法号月空的僧人响应号召,率领三十多人奋勇抗击倭寇。后因误入敌军埋伏,全体阵亡。据称南少林方丈闻讯后带着一百僧兵,口宣佛号棒杀倭寇上千人。

少林武僧参加的第一场战役是杭州之战,嘉靖三十二年,倭寇犯杭州。据载,当时“杭城闭”,“三司领僧兵四十人御之”,“大破倭寇”。这支僧兵队伍“其将为天真、天池二人”。这是僧兵参加抗倭的第一次战役,也是僧兵抗倭的第一次胜仗。郑若曾《江南经略僧兵首捷记》详细记载了随后不久天员所率“苏州僧兵八十四名”、月空所率“杭州僧兵一十八名”参加的几次战役。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少林武僧手持铁棍“便捷骁勇,官兵临阵,用为前锋”。面对着“电掣风翻、旋转格杀”的倭寇们,少林武僧毫无惧色,运使铁棍“便捷如竹杖”。李绍文的《云间杂志》中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少林武僧月空与敌格杀时的情景:“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击碎贼首,于是诸贼气沮”,打出了少林武功的威风。

少林僧兵转战于东南沿海,尤其在嘉靖三十二年六月初十的一次战斗中,他们以不足八十人的队伍痛歼倭贼百余人,而“计僧所伤者,四人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林武僧的精湛武技。

听到这里,郑冲大为惊叹,又见许多武僧从行囊中取出些靛青染料来,郑冲忍不住奇道:“禅师,从军带这些靛青作何用”

独杖道:“当年抗倭,我出家人便是僧衣锦袈裟,手持铁杖。但总觉威势不足震慑,于是便有前辈武僧,口含淀蓝,遇贼以蓝涂面,自地跃起,若倮鬼。突前搏战,倭寇必定惊骇,以为遇鬼神,因此能大败倭寇。是以,从此以后,我少林武僧从军征敌,必定以靛青涂面,贼见青脸,红布蒙头,疑为神兵,胆已唬落。而此种以蓝涂面、口含淀蓝的作法,乃是效仿我少林寺有金刚神力的那罗延神。正因我少林武僧武艺高强,骁勇雄杰,所以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锋,摧破敌阵,无往不利。”

郑冲听得恍惚起来,脑补之后暗想道:“这种涂面打扮,加之高强的武艺,很像后世的特种兵啊。”

“禅师,只是这趟我等或许多时是在海上厮杀,须得精通水性,通晓海战,习接舷战,不似从前平地接仗了。”

独杖闻言颔首道:“这个贫僧省得,这几日便先教导僧众水性,而后再上船操演海战,总要习练贯熟,才好出阵杀敌。”

郑冲道:“那边有劳禅师了,我会派遣军中教头来教导海战,我这几天有要事署理,办完事后,便会亲来军中统带。”

独杖道:“公子有事,自去忙便是了,这里有贫僧在,定会好生操练。”

郑冲安顿好众武僧之后,便请郑芝虎多加照顾、管束,他眼下还没有功夫来统领这些武僧,他很快又要出海去与荷兰人谈判。杨猛等一百余名海寇则留在水师大营内,一般的由施福统带、操训。

//DI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