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7章 破之而后立(1 / 2)

大明海图志 仙和风 0 字 2021-03-22

便在堂上,徐光启缓缓叹口气道:“想我大明如今正是多事之秋,内忧外患之时。外有建奴,内有闯贼,而国家日益疲敝,西北数省灾荒连年。但在朝堂之上,许多事却总是议而不决,纷争不断。加上老夫年纪也大了,宦海沉浮这许多年,也算是看明白了。是以今岁年初便致仕归家,就是想要静下心来,好生的琢磨一下这农务之事。天下民以食为天,老夫总以为,要解当前我大明困厄,当从革新农务着手,若是百姓丰衣足食,也就不会有什么闯贼,国家殷实,富国强兵,也就不怕什么建奴了。”

黄汝良听了这话,也是长叹一声道:“子先还是那般的忧国忧民,老朽只是在与他书信中说起我八闽之地种植土豆、甘薯之事,他便巴巴的不远千里奔波入闽,此为国为民之心可昭日月。”

郑冲听了之后也颇为感触,徐光启话里虽然说的客气,但郑冲知道他为何会致仕归家。在朝堂上还是一般的党争不断,想要做些事还真是很难,徐光启更像是个搞科研农事的人,而不像是做官的人,所以他辞官了。他的想法也很简单,以为改革大明的农务,发现一些新的农业产品,能解决眼下大明西北数省的灾荒问题,让大明百姓都能吃饱,或许便能解除大明眼下的困厄。

徐光启和邹维琏一样,都是心怀家国之人,只不过一个是从战略角度去考虑如何救国,而徐光启则想到的是以科技之力去改善民生、富国强兵方面着手,都想着如何挽救大明朝。

但很可惜,徐光启的想法和邹维琏一样,也只是一场镜花水月而已。农业革新发展是需要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大明朝现在受流贼和建奴骚扰,很难有安定的环境来推广新的农作物,而且要推广一种新的农作物,还需要花大力气改变农民的观念,让百姓们乐于种植,非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功夫不可,到那时候只怕大明朝已经凉了。

不过推广新作物的想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后来满清入关,同样也受小冰期气候的影响,正是靠着徐光启留下来的遗产,继续推广种植土豆、甘薯等新作物,才得以战胜了灾荒。而这一切都是在满清安定了北方数省之后,没了战乱才得以实现的。虽然现下推广种植新作物不太现实,但就长远来看,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下郑冲道:“若想以人力扭转天灾,也是太过渺茫,倒不如推广些耐旱的作物至北方数省种植,能推多少便是多少,这样也能大大缓解灾情,能让北方百姓有些吃食,不至于沦为流民,或多或少当能缓解眼下窘境。”

徐光启颔首道:“此言有理,博文可知土豆、甘薯如何栽种”郑冲小时候便是孤儿,也自己在家中后院种过土豆、甘薯,同时后来学习过生物学,知道植物种子是需要经过驯化的,当下忍不住和徐光启讨论起种植之事来。

黄氏一门人等起初还想看郑冲的笑话,以为他一个纨绔子弟,如何能知道农事但郑冲却能将土豆、甘薯的栽种方法、步骤说得头头是道,而且针对北方大旱缺水,郑冲还提出了许多灌溉的构想,比如在西北数省大量挖掘坎儿井,引地下水灌溉农田的构想,既然老天不下雨,就只能想引用地下水的方法。

徐光启和郑冲越聊越投契,反而是黄氏一门人等插不上口了。很快夜已经深了,徐光启便请郑冲留下,两人在客房中促膝长谈。原来此时徐光启已经有了《农政全书》的腹稿,只是还需要来福建实地查看土豆、甘薯的种植情况,及至此时,大明之地内便是福建因为海贸引入了土豆和甘薯种植,徐光启想要在全国推广种植,这才来到福建的。

不想遇上郑冲后,郑冲那里有许多农业上的技术都是得自后世,自然让徐光启大受启发,郑冲也不推辞,便在黄家留宿一晚,陪徐光启探讨农事。他便打发施福回家禀报一声,就说自己留下和徐光启探讨农事,明天再回府。

……

夜凉如水,徐光启与郑冲在客房里挑灯夜谈,孙泽沛早已经倒在一边睡着了,沈崇阳和施福则在一旁伺候着笔墨。沈崇阳是黄汝良特意安排来伺候徐光启的,徐光启需要一个人来同他一道整理文稿。

而沈崇阳也乐于跟在徐光启身边,于是屋内四人,徐光启和郑冲在那里谈说农务之事,沈崇阳和施福却在那里不断记录两人说的话,记下之后,徐光启还会再行整理。

谈了一夜,郑冲肚子里那点东西早已经被掏空了,现代农业与古代农业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很多现代农业的技术,眼下还不能用,是以郑冲简略了很多内容。而古人的智慧也不必现代人差,通过与郑冲的谈话,给了徐光启很多启发,比如施肥、比如灌溉、比如嫁接等等。当然这一切还需要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理。

已经四更天了,徐光启一夜便口述了许多文稿,沈崇阳与施福都细细整理出来,徐光启凑在灯火下看了几遍后,才欣慰的道:“不虚此行啊,不虚此行。”

//DI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