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翁公,你怎能如此优秀?(1 / 2)

骤闻四万骑兵全军覆没,吓得正统皇帝差点儿没从椅子上掉下去。

“玄武……朱雀……你们告诉朕,这究竟是不是真的?”

玄武朱雀哪敢隐瞒,再隐瞒下去,瓦剌直攻大同,陛下可就真的危险了!

两人立即跪了下去:“陛下,臣等不敢隐瞒,情况确实属实,阳和之战,四万骑兵全军覆没!”

其实王振并不知道边关真实的情况,昨夜他的两个好侄子只跟他说,瓦剌已经后撤三十里,并没有说猫儿庄、晾马台都已经陷落于敌手。

他立即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带着哭腔道:“陛下,臣没能探明敌情,臣罪该万死啊!”

正统皇帝手无足措,彻底慌了神,一把拉起他的手道:“先生的计谋多,你快告诉朕,这该如何是好啊?!”

王振知道,在危急的关头,陛下必然还会仰仗于他,听信于他,这样便不会治他的罪。

“陛下莫急,我大明有五十万大军,虽折损四万,但精锐尚在,而且瓦剌占领的不过都是小城池,宣府、居庸关都还在。事不宜迟,陛下可立即班师回朝,既然瓦剌自己后撤,一时半会儿肯定追不上来。”

朱勇听闻王公公一张嘴唇,四万骑兵一笔带过,没有丝毫地疼惜之色。

他暗叹了一口气,四万骑兵可是北征的精锐部队,现在满打满算,能有二十万能战的士兵就不错了。

而且,步兵面对骑兵,如果不是数倍于敌,是处于劣势地位的。

他立即站了出来,谏言道:“陛下,臣觉得,依靠大同坚固的城池,上面有弓弩利箭,还有几门火炮,骑兵善于阵战和突袭,攻城处于劣势,臣恳请陛下固守大同,等待也先送上门来。”

王振和朱勇一个撤一个留,让正统皇帝犹豫不决。

王振轻蔑地看着朱勇道:“成国公,你可想过,陛下的安危始终是第一位的,趁着瓦剌没来,完全可以撤回京师,待在这里,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陛下,您说呢?”

正统皇帝慢慢冷静下来,点头道:“对对对,先生说的没错。能走干嘛不走,快,传令下去,立即摆驾回宫!”

就这样,北征大军赶到大同,尚未与瓦剌交锋,只待了三天,又拔营再起。

士兵们刚刚安营扎寨完毕,尚未得到休整,不得不奉命行事。

依旧有三万士兵走不动了,只能留在大同休整补充体力。

恰又天公不作美,天上忽然下起了磅礴大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

开拔的士兵们,人劳马乏,饥肠辘辘。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

瓦剌大营。

“大汗,好消息,蛇动了!”

拓拔胜拿着一张情报,喜不自胜。

也先伸手接过,捋了一下山羊胡须,立即道:“传令下去,中路大军立即开拔,突破关防,直接追击明军主力!”

“是。”拓拔胜立即应诺。

也先看着地图,又道:“再令,东路的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继续进攻辽东。西路,佯攻甘肃的张掖,逼迫和拖住当地的明军屯兵不得赶过来增援。阿剌知院所统率之部,现已夺取阳和,令其直攻宣府,后围赤城,完全切断明军的退路!”

一步一步,也先推算的明明白白,将手中的棋子一颗又一颗打出,慢慢地蚕食消耗掉明军主力。

……

一开始,正统皇帝想要按原路返回,毕竟宣府居庸关都还在自己人的手里,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然而,王振却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他想要衣锦还乡,而且要让陛下陪同一起。他要让那些曾经辱骂他、看不起他的那些人瞧一瞧,现在的他,是多么的牛批!

因此,他向正统皇帝哭诉自己多年未归,也不知家乡如何了,父母是否安在。

正统皇帝听他一番哭诉,心肠一软,便答应了他的请求,立即改变了行军路线,往南改走薇州紫荆关一路。

……

“青天大老爷啊,你们要赔我们的农田!”

途中,经过一片田地时,忽然有人拦驾。

正统皇帝问道:“前方何事喧哗?”

//DI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