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章 未命名草稿(2 / 2)

凡人而 2465 字 6个月前

那么这种情况可能产生的表现症状还有就是疑病症或者体相障碍,怀疑自己的身体不够完美,怀疑自己有艾滋病,自己的身体有问题啊,也有一些人可能出现性心理的障碍。

我应该受到惩罚,因为我不够好

当一件事情因为我们自己没做好而出现了不好的结果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内疚的情绪;然后我们会怪自己没有做好,怪自己为什么不那样做就好了,这就是自责;自己做了事情,那就应该受到惩罚,于是就开始了自虐的行为。这一类的人在内心里对自己的认知是相互冲突的,他认为自己是应该受到一定惩罚的,所以他有自我毁灭的倾向,自我毁灭其实就是自虐。

自虐有三种表现方式:一、我不够好,所以我要采取行动来惩罚自己,有什么方法呢,就是直接的伤害自己;二、我为了达到毁灭自己、惩罚自己的一个效果,我不自己动手对自己这样做,而是对别人动手,以达到因别人受到我的伤害而反过来伤害我的一种方式。我们说这种自虐是穿着马甲出来的,比如说我借了别人的钱不还,等着别人来找我,打我、骂我,这就是一种自虐;三、第三种是穿了更多的马甲出来,他把自己的生活过的一团乱,很没有趣,有些事情在理论上和客观现实上他完全可以做的很好,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他就会把事情做砸,总是会发生一些事件,使这个事情不能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这种事件循环性地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发生,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具有隐藏性的自我毁灭的倾向。

这一类的人还会具有逃避的特点,就是说我什么都不做了,出家当和尚去、当尼姑去,到山清水秀的地方,什么也不做,表面上看是一种隐居的生活和享受自然,而实际上,是以消耗自己的生命时光来毁坏和影响自己的价值,或是摧毁创造自我价值的条件而达到自我的毁灭。这些人会有这些行为,我们要理解这些行为是由情绪产生的,这种人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只要拿出来,我们就知道他是一个自虐性的人格障碍。

我在心理空间的理论里面,是这样看到自虐的。内疚、自责、自虐是三兄弟,内疚是老三,自责是老二,自虐是老大。内疚是心理空间内的情绪区域出现的情绪问题,但没有得到内化和外在帮助的解决,就可能会上升到认知的部分,就是会转移到心理空间内部的人各区域,到这个区域之后就是自责了,自责是一种认知,逻辑是,我不好,所以我要受到惩罚,这个时候还在意识层面,对自己的一种谴责,并不一定才去行动。但到自责之后,没有得到化解,就可能会上升为行动。我不好所以我要受到惩罚,应该受到的惩罚是…….然后才去行动去实现惩罚,以求达到自我内在心理空间的再次平衡,但这个平衡不是符合心理空间的和谐原则的。也是在潜意识里完成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我说是穿着马甲出来。

我要死给你们看,这样你们才会关注我

边缘性人格障碍

这类人的表现行为就是反复的自杀,发生自杀行为,或者表现一种自杀的姿态。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想好了要自杀,想放弃自己的生命,那么一次就可以做到,或者是他确实在心理层面受到了较大的创伤,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想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在某一个时空下面想好了的。

但是这一类的人他不是想好了,他是反复的表演给人看的一种行为,甚至是表演给自己看,表演的背后的动机是为了让你们关心我,关注我,只有这样你们才会重视我,才会觉得我的存在。这一类的人再严重一些会变成表演性的人格障碍,所以经常“狼来了…狼来了…”让身边的人所适从。在自杀成功里面有一部份是这样的人,他们自杀不经意的成功了,结果是“误杀”了自己,而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想法,他们只是在表演而已。采取极端行为和态势来引起关注的表现,这是这类人的“没有办法的办法”。

我控制不了我的情绪

这一类的人情绪是一会开心,一会烦恼,心境的长期不稳定。我们一般人的情绪情感空间里的情绪是3:7的,就是说3分是负面的,7分是正面的,不开心只是一个时间。这一类人的心境的情绪反应极度不稳定,容易被激惹,一会焦虑持续了几个小时,一会脾气暴躁又持续了几个小时,一会又开心得不得了几个小时,他的情绪反应不是持续几天的反应,而是一会时一会的,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情绪根本法控制,属于情绪失控的状态,这也是诊断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标准之一。

空虚的感觉持很长时间法解决,长期的空虚和孤独感不以时间为转移,不以所在的环境为转移,内心里总是充满了空虚。这一类的人我们多见于性瘾者,性瘾者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心理极度的空虚,而这种极度的空虚和孤独转化为一种身体上的亢奋,亢奋聚焦到生殖系统上,一天手淫很多次,经常去找应召女郎进行性行为,去缓解自己心理的空虚,或是通过一夜情,用性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空虚感和孤独感,而没有用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方式来缓解。既便他是处在人群中,他内心里始终会有长期的空虚感,所以,这些症状多会转化为性瘾者。

性瘾者在国外有专门的心理治疗小组,参加者都是性瘾者,他们定期聚会,在小组导师的带领下解决内在心理动力的紊乱和不健全问题,来实现症状的改善。我们的团体心理治疗还处在心理教育与心理预防的阶段。

偏执、分离,但我不是精神分裂

短暂的应激及有关的应激观念,遇到一些事件会有一些极端的想法,这个极端的思想和很多人都不一致,这一类的人会演变成偏执性的人格障碍。或者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分离性的症状,心理学上叫做解离性人格。就精神分裂症来说,精神在一种失控的状态下,外面的一个行为的自我的表现与内在的一个空间自我是分裂的。而解离性人格是分离的,它有时候又合在一起,

//DI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