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我们终于可以写史了!(1 / 2)

“夷ㄧ山舟至ㄍㄙㄝ鷹阳ㄇㄨ。”这个例句其实还有不少玄机,比如这两天雅言论议所确定的领属结构,不使用南支澳龙语使用的名词属格,而是使用物主代词来充当词缀。

在北支澳龙语,第三人称物主代词有一个专门的语素:ㄧ(i),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竖,直接便可以表达“的”的意思,比日语的の(no)还便利,何乐而不为呢?

“山舟”(ㄏㄨㄧㄚ-ㄨㄚㄌㄧ,huya-wali),则是将澳龙人对大帆船的俗称转正的结果,以区别于他们传统的蒲草筏子或者小舢板。

至于“鹰阳”这个地名,郑克殷根据在场与会者的意见得知,番民对鹰阳城或鹰阳管辖的那一带地方有多种称呼——

用得最多的,乃是卫边社原来的冬季营地澳莲渡(ㄠㄌㄧㄣㄉㄚㄍ,aulintak);

其次则是其汉语发音ㄧㄥㄧㄚㄥ(yingyang);

用得较少但也存在的,则是一部分已经会一点汉语又非常骄傲地要给同胞们炫耀的人,将鹰阳意译成了ㄙㄧㄌㄧㄙㄇㄝㄣ(sirismen)——这是由ㄙㄧㄌㄧㄙ(siris“鹰”)和(ㄏ)ㄧㄙㄇㄝㄣ((h)ismen“太阳”)组合而成的词。

地名的书写允许不同的发音,也再一次显示出了汉字书写的优越性。

而且,让不懂澳龙语的明人只看汉字,提取出“夷、山舟、至、鹰阳”出来,也基本可以把这句话的意思猜个十之七八!

力主用大量汉字来书写澳龙语的陈梦球颇为得意地说:“不仅如此,我认为,我们现时的工课还有更大的好处。

“那便是无论是神话或是历史,我们也都可以用澳龙语来书写了。

“如此一来,于碎石时代碎裂的知识,便得以长久地传承下去。”

用经过标准化的澳龙雅言以及一套全新的文字来书写神话经文,本就是郑克殷的规划之一;

而这一回,显然是“夷ㄧ山舟至ㄍㄙㄝ鷹陽ㄇㄨ。”这个例句给陈梦球等人带来了重要的灵感,让郑克殷也想到,书写历史,正是文字最重大的功能之一。

有了写下来的历史,人们便能称颂君王们和英雄们的功绩,具体到扶桑辖地这儿,自然就是要称颂他郑克殷!

尤其是澳龙人缺少对人世历史的传承,这项工课的必要性其实远超郑克殷原来的预料。

“的确……而且我们可以现在就做点尝试。”

比如说——

漢人ㄇㄚㄍ至了扶桑ㄇㄨ,作了多厝。

(Hanlang-makwate-kneHusang-mu,ha??e-kneirihcu.)

堂酋鄭克殷一了北民,建立了鷹陽,敗ㄇㄅㄧ了脊民,入ㄇㄅㄧ了此ㄧ烽ㄨㄚㄕ、南民。

(Tupenimetu??T.èngkhè‘inhime-kneAwa??tes,kienlipYingyang,payi-mpi-kneRumsen-tes,wate-mpi-knenu-iHumontwa??Kakuntes)

//DI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