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礼失而求诸野(1 / 2)

郑安良对番人文化的熟知以及对神话故事的敏锐,使郑克殷大开眼界,并认为已有十三岁的少年以其才智足以进入殖民司文乐科做工。

郑安良有着对番人的天然亲近,几乎可以说是必成大器。

只可惜服丧期未过,郑安良至少还要过几个月时间才好离开郑府走动;至少还要再过两年多时间才好出仕殖民司。

中国古代人服丧三年的习俗,实在是令郑克殷和郑安良叔侄都感到碍事,但宋明理学许多迂腐观念深入人心的当下,郑克殷知道他们也不能给世人落下“不孝”的话柄。

开宗立派的意义就在这里。

接下来几日,郑克殷、陈梦球、谭家浪在文乐科开展工课和参详时,文乐科的汉番官吏都高度赞赏郑克殷提出的“传承碎片”的思路,陈梦球更是不禁说出“礼失而求诸野”这种恰好对上当前状况的圣贤名句。

殖民司将嘉洲百番团结起来的合法性又再添一层。

眼下重阳将至,合儒汉番百姓在这半个多月的采子节中大有收获,郑克殷也打算在合儒城展开一场盛大的庆典活动,也要趁机宣讲新的神话体系。

由于合儒深处平原之上,离青丘、句芒两山都有距离,没有秋栎苑那样的完美庆典之地,宣讲新的宗教神话便还得找个新的场所。

相比于上个月在圭谷的宣讲,郑克殷此番有了不少新的内容。

一是将古狼神所渴求的圣贤之学加入其中——陈梦球已经明确将圣学之学定义为孔孟圣人(圣)与五先贤(贤)之学,摒除和贬斥了董、程、朱、王等异端学说;

二是将明确提出“礼失而求诸野”,提出古狼神已经给郑克殷降下启示,要求将嘉洲百族所传承的知识碎片重新合并统一,使嘉洲百族得以重新认识祂所传授的一切!

郑克殷甚至进一步利用这一点做了发挥,那便是他恰好可以用这一点解释神州人与瀛洲人实力差距如此巨大的原因——

除了缺少圣贤伦常之学,嘉洲百族各自只得一部分传承的知识,亦是长期以来缺乏长足发展的原因。

毕竟若是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各自分散在老死不相往来之地,各自的成果被永远尘封而无法互相交流,那么近代科学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这也是教导番人统合与团结之重要性的机会。

若是再结合第三点,这套宣讲便会更加完美:

二次灭世预言,要求嘉洲百族团结在明人周围,接受明人的统治与教导,否则白色的灾难将会来临,各自为战的人没有任何可能加以抵挡。

以上几点结合起来,殖民司收化百番的工课,便彻底成为神圣至极的宗教行动,宛如一场圣战。

在殖民司邸中奋笔疾书写完之后,郑克殷放下毛笔,舒了口气,心中踌躇满志。

//DI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