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宋太祖五大“过策”(2 / 2)

“说到这,“重文轻武”,“杯酒释兵权”,“分割相权”,这三个决策已经决定了大宋的衰亡,还有两个小错误,讲不讲其实都无所谓了,不过,宋太祖应该想听的吧!”

“但是宋太祖偏偏先发动了统一南方的战争,南方的战事消弭了,那千亩良田都是安身立命的根基,经过五代十国数十年的纷争,民心思定,手上有田,心中不慌,大家都想着怎么过好以后的日子了,谁还有更多的心思去考虑北伐的事情。”

赵匡胤:听,怎么不听,我都会改的,上次就决定更改了,这次奖励一发,我相信,朕还会征战四方,打下异族,一统中原,朕要让北宋百姓安居乐业,武将成为大宋的一道难以跨越的防线!

“等到赵匡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木已成舟,迁都的问题被永久搁置了下来,后来的靖康之变,金军南下,从渡河到完成对汴梁的战略性包围,仅仅用了三天时间,足以说明汴梁在当时是不适合做首都的。”

“而在中原王朝文人士子心中,北方不过是莽荒之地,即使胜利了也是得不偿失,一旦北伐战事失败,文人士子就更有话说了。”

“北宋王朝的首都东京汴梁,处于中原腹地,黄河脚下,周围一马平川,根本无险可守,皇城的选据点应该是易守难攻的。”

“大宋王朝立国伊始,良臣武将,士气高昂、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应趁此良机,一鼓作气,进行北伐,解决重点威胁,然后再挥师南下,最终完成全国统一。”

“诚然,攻占南方,特别是统一农业条件较好的江南,能给大宋王朝的江山巩固带来良好的经济基础,但是南方这些分散的割据势力对大宋王朝来说,根本就不足为惧,纵观历史,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

“北方辽国的骑兵数天就能到达黄河边,渡过黄河就直接到了汴梁城门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异族突然进攻,当你看到对方到来时,已经晚了,很难合拢军队,在开国大典上,你颁布了很多新政,唯独没提到定都的问题。”

divclass=contentadv“汴梁俨然成了第一道国防线,也是最后一道国防线,以致汴梁城聚集了数十万府甲重兵。”

“正因为,赵匡胤开国之初,埋下了这么多不利的因素,以致后来积习难改、船大难掉头,造成了被动挨打,最终亡国的局面,可以说大宋诞生之初,即是衰亡之始!”

所以宋朝重文轻武这个锅应该是赵光义,赵匡胤两个来背,如果说赵匡胤能活着结果会不一样,没有可能,因为没有如果,赵匡胤在还未征战的时候,去世了。”

范仲淹:这个可真不愿太祖,他也是想迁都的,但是这个想法当时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最后太祖耍性子索性坐在汴梁了,后来太宗亲自跑来劝说的,其实太祖已经默认迁都了,只可惜五个月之后他就突然辞世了,迁都的想法也就从此作罢了。

包拯:如果从自然条件上比较洛阳和汴梁作为国都的优势,谁优谁劣一清二楚,但是满朝文武都一致反对迁都,显然有其他的原因,这原因臣也不清楚,只是导致了最终宋朝的灭亡,汴梁所处的位置是不容易防守的,忧患重重。

“所以宋朝只能增添大量的兵力,到了宋仁宗时期全国兵力就达到了125万人,空前强大的军队消耗了北宋九分之十的经济,随着兵力的增加,供给汴梁的物质也大的增加,这样就带来不断的挖运河和疏通运河。”

“从始至终这些事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造成了天下大部分财富集中在汴梁,而其他地方越来越穷的局面,正如宋太祖所预料的。”

//DI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