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巨著(1 / 2)

伸唐 此号乃小号 0 字 2021-03-12

天渐渐黑了下来,几个太监端上酒肉,李隆基又将赵原村上了岁数的老人一起请了过来,共同赴宴。

十几个老汉激动的不行不行的。

“这就是昏君了……”

开元时李隆基的表现不亚于李世民,天宝时李隆基的表现不亚于赵佶。但无论是天宝时的李隆基还是宋徽宗,他们本心上还是想国家好百姓好,比如赵佶,在他手里与蔡京共同设立了许多养老院和孤儿院,鼓励百姓受到冤情时,来敲登闻鼓。

心是好的,行却是一团糟,这叫昏君。

隋炀帝等人的行为则叫暴君,百姓就是猪狗,无所谓,往死里折腾。

众老汉一顿巴结,李隆基心情变得好起来。

他又将李伸召到房里,这间房是原来李伸的房间,收拾得最干净,让高力士选了出来,当成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临时寝室。

至于李伸,只好住到其他房里了。

房里点了高烛。

李隆基坐在大椅上,以前他对所谓的新式家具不屑一顾,但坐上来感觉真舒服……

李伸施礼。

“今年你去了河南道等地,明年打算去何处?”

“明年孙儿打算先去巴蜀,然后插向陇右,从陇右再返回关中等地,如此,看的地方会更多。”

“陇右啊……”杨玉环讶然一道。

“仅是在陇右道东部秦渭二州看一看,再往西,非是我朝核心,又临近前线,我哪敢去。”

“二世子,你还是要小心的,比如那个不良帅就杀了人。”

“多谢真人关心,我出门不是久住,也非是享受,所带金银有限,不会引来宵小贪婪,当然,小心是必须的。”

不然他也没必要带着肖道梁和肖六出行了,就是防止意外发生的。或如在熊耳山,未遇到宵小,但遇到了一头猛虎。

李伸继续说道:“后年孙儿再打算去淮南道、江南、山南道看一看。岭南和安南太遥远,那就算了,看完了,孙儿就开始正式著这本农书。”

“需要看如此多的地方?”杨玉环问。

“不著便罢,著了,就不能害人,看的多问的多想的多,贻误就会少,并且我有一个想法,写著一本很全面的农书。”

“全面的农书?”

“真人,农不仅是农,得分为农林渔牧副五大分支。”

“何谓农林渔牧副?”

“农指的是主要粮食作物,林则包括木材树木、桑柞、果木,观赏绿化草木,定水土的草木,治风沙的草木。”

定水土、治风沙,白天在那座丘岗上,李伸顺便说了一些。

李隆基说道:“难。”

沙漠戈壁地带居住的多是胡人,不事耕作,想让他们种草种树,保护水土,治理风沙,很难实现。

“大父,是难,然孙儿打算将它写出来。渔,不仅是捕渔,还有养鱼,比如舅家的山塘,牧分为游牧和定牧。”

“何谓定牧?”

“大父,比如大漠,将它分成千百个小区域,各个部落划清区界,各有各个区域,互不侵犯,一边种植牧草,一边定区放牧,或半牧半圈养式的养殖牛羊。如此,不但能养活更多的人,朝廷容易治理,也能保护水土。”

“更难。”

李伸点了一下头。

放在漠北,以唐朝的条件,无论是天可汗,或是“舅舅”,都实现不了。

除非李伸提前造出来步枪和大炮,那样,不要说定牧了,禁牧都能做得到。但是不可能的,不提李隆基这一关过不去,过去了,李伸也没有这本领和知识的储备。

但还是有意义的,若是朝廷重视,代北和陇右东部许多地区都能实现。

其实这些地区基本已经固定下来,纵游牧也是半游牧状态了。朝廷就可以派官员打着“帮助”和减少纠纷的名义下去指导,到时侯就会有许多部落自发地划清疆界,或种植牧草。

只要能实现大半目标,就会产生无比重要的意义。

或如燕山北边的奚人。

契丹之所以难缠,一是能从突厥借兵,二是以奚人为爪牙。

可是奚人也开始了半耕半牧的生活,如果朝廷派出官员指导,给予一些补贴,就可以将大半奚族划整为零,契丹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爪牙,朝廷也可以渐渐将其正式管理起来。

//DI //ding